近日,我国首个针对零碳园区建设的系统性评价技术规范正式对外发布。该规范以量化指标为抓手,首次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深度与园区环境治理效能纳入核心评价体系,为园区低碳转型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框架。
规范明确,零碳园区需实现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与动态管理。在能源结构层面,要求可再生能源占比不低于80%,并通过智能微网系统实现电力供需实时平衡。数字孪生技术成为关键支撑,要求园区构建三维数字镜像,集成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传感器及能源管理系统数据,对光伏板布局、储能设备配置、充电桩分布进行虚拟仿真优化。某国家级试点园区实践显示,借助数字孪生平台,其光伏发电效率提升15%,空调系统能耗降低18%。
环境治理维度强调物质循环与生态协同。规范设定园区级水循环利用率需达90%以上,固体废物资源化率不低于95%。要求建立园区-企业两级环境数据监测网络,通过部署空气质量微站、水质在线监测仪等设备,实现污染物排放的分钟级监控。针对工业园区,特别增设挥发性有机物(VOCs)协同控制指标,推动相邻企业间开展废气余热、废水处理中水等资源互用。
在碳管理机制方面,规范提出建立碳账户体系,要求园区内年能耗1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全部接入区域碳管理平台,实现碳排放数据自动采集与核证。数字孪生系统需具备碳流模拟功能,可预测不同生产场景下的碳排放变化,为园区参与碳交易提供数据支撑。某高新区试点表明,该机制使企业碳资产管理成本降低40%,碳配额履约准确率提升至99%。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突破性引入“零碳韧性指数”,综合评估园区应对极端气候的适应能力。要求新建园区预留20%用地用于建设分布式能源站、海绵设施及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既有园区需在三年内完成防洪排涝、电力冗余等系统改造。
作为该领域技术服务商,捷瑞数字依托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为全国20余个园区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其打造的数字孪生底座可集成200余种工业协议,实现设备数据毫秒级同步,环境模拟精度达98%。在江苏某化工园区项目中,通过构建数字孪生环境风险预警系统,成功将突发环境事件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相关技术成果被纳入本次规范参考案例。随着规范实施,数字技术与环保理念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园区绿色转型的新常态。